双摄像头:热闹之后变冷静,产业链短板在哪里?
四种功能形态
双摄像头产品形态有多种,从实现功能看主要有以下四类。
1.同视角同芯片双摄像头。实现图像合成与特效,功能丰富,如像素叠加、HDR、先拍照后对焦,超级夜拍、虚拟光圈、测距等功能。市售机种如华为荣耀6PLUS,实测其功能并没有这么多,是可以理解的,毕竟是第一代算法并不是十分成熟,大家期待下一代算法提升带来的功能和体验吧;
2.主摄像头+副摄像头(俗称一大一小)。实现先拍照后对焦、背景虚化等少数功能。市售机种如HTC ONE M8、中兴 AXON;
3.不同视角方案。采用广角和窄角镜头分别采集一幅近景和一幅远景图像,通过图像合成实现3X/5X模拟光学变焦功能,解决单摄像头取景缩放时产生的画面清晰度下降问题;
4.三维扫描双摄像头。实现对物体的3D扫描和建模功能。功能上与谷歌的Project Tango的扫描建模相似,但双摄的硬件方案更为简单和成本更优,同时扫描距离和精密度有差别。
两种结构形态
单独谈结构形态是有原因的,将直接与产业链投资大小、规模可能性、产业成熟度相关联。这里主要有两种结构形态。
1.一体结构。一个线路板上同时封装两颗摄像头模组,然后增加支架固定和校准。如华为荣耀6PLUS。该结构对两颗摄像头的封装精密度要求较高,需要高精密封装设备如AA设备完成,对两颗摄像头的偏移度、光轴倾斜度控制极高,需要通过特殊的硬件材料如高平整度的线路板、坚固的底座、消磁的马达,也需要特殊的封装工艺来完成。这种方案硬件成本高、设备投入大、图像合成效果丰富。
2.分体结构。两颗单独的摄像头,通过支架固定校准。如HTC ONE M8。这种方案对组装精密度要求相对较低,不需要投入高精密设备,硬件上也只增加了固定支架,生产工序是也只增加的摄像头校准和支架固定。该方案硬件成本低,生产设备投资小,但图像合成的效果少。
【分页导航】
? 第1页:四种功能,两种结构 | ? 第2页:平台端要求高且可选择少,制造良率低 |
? 第3页:第三方算法实现难度大 | ? 第4页:产业规模化投资大 |
? 第5页: 双摄像头效果体验遇瓶颈 | ? 第6页:未来前景如何 |
华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