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CDMA系统数字频域干扰抵消器
在通信系统中,经常会遇到强干扰信号背景下有用信号的检测问题,因此干扰抵消是通信系统一个很重要的部分。自从1967年美国Bell实验室的Sondhi M首先提出了自适应回声抵消后,自适应干扰抵消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[1],[2]。目前,已有多种自适应干扰抵消方法,如基于最小均方误差(LMS)算法[3]和最小二乘(RL)算法[4]等,这些算法已应用于多个领域。传统的自适应抵消算法,往往是在时域中进行的。在干扰延时很大的情况下,自适应滤波器的抽头个数必须相当长才足以抵消干扰。尤其在WCDMA系统中,由于每个比特扩频为多个码片,且在数字通信系统中每个码片又采样为多个样值,那么干扰的记忆长度在几微秒内便可跨越几百个样值,这种长的记忆长度便需要相当多抽头的干扰抵消滤波器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在时域进行LMS算法,势必造成非常高的计算复杂度。在WCDMA系统的干扰抵消自适应过程中利用了频域LMS算法,不仅保证了算法的收敛性,并且大大降低了算法复杂度。
系统原理和技术特点:
WCDMA系统的基站部分有两个天线:接收天线和转发天线。在理想情况下,接收天线接收到有用信号,并通过直放站内部放大处理由转发天线将信号发送到最终的收端。但由于两天线相距较近,转发天线发送的信号会被接收天线同时收到,因此接收天线处收到的信号为有用信号+干扰信号。如果此受干扰信号不加处理直接由转发天线发送,再被接收天线接收,势必造成干扰信号的循环放大,使系统产生自激。所以必须在信号到达转发天线之前采取一定的措施,将其中的干扰去除,故在基站端中提出干扰抵消系统。
本文在Xilinx杯全国高校开放源码硬件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。
>>>点击这里,下载更多设计资料以及源代码?(包括版权声明)
>>>点击这里,进入OpenHW社区 中国首个开放源码硬件社区